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全球物流业的重要关注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业的绿色供应链效率时空演化趋势与机理,能够更好地把握新技术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为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借鉴。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物流业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供应链效率时空演化趋势与机理的相关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在1999年被提出,旨在通过整合环境和经济目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全球物流业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在绿色供应链效率时空演化趋势与机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绿色供应链效率的评价和测度。许多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物流活动中的绿色性能进行量化。关注物流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情况,提出了以能源效率和碳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
综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对物流业的绿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探索这些技术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总之,物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时空演化趋势与机理研究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的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揭示了物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加强我国物流业的绿色转型进程,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绿色供应链效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这也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业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物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的时空演化分析采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主要目的是全面评估绿色供应链的效率和效果,揭示其时空变化趋势。
非期望产出Super-SBM-DEA模型是一种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其允许同时考虑多个输出指标,如绿色供应链碳排放量、资源利用效率等。与传统的DEA模型相比,非期望产出Super-SBM-DEA模型更加适用于绿色供应链效率评估,能够充分反映绿色供应链的效率表现。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每个绿色供应链单位的相对效率得分,并识别出效率较低的部分进行改进。同时,该模型还可以帮助分析和解释影响物流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整体绿色供应链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Malmquist指数是一种常用的效率测度指标,用于评估每个省市物流业绿色供应链在不同时间点的效率变化。该指数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通过比较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效率得分,度量了物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的时空演化。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两个部分,帮助分析绿色供应链的效率变化是由生产技术的改善还是由生产规模的扩大所驱动,能够深入了解物流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和趋势。
投入指标选取(见表1)。物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投入指标有较多选取方向,从业人口数量反映绿色供应链的劳动力规模,可以检验劳动力投入的效果。能源投入即能源消耗量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投入要素,能源的消耗量可以反映供应链绿色转型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情况和环境影响。地方财政投入反映了政府对物流业绿色供应链转型的支持程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等,对绿色供应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是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产出指标选取(见表1)。期望产出:第一,绿色供应链增加值。衡量绿色供应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企业的增值产出、就业机会等。第二,绿色供应链货物周转量。反映物流业货物运输和流通的效率,包括货物周转速度、周转率等。非期望产出:绿色供应链碳排放量。衡量绿色供应链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反映物流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评估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除外)为研究单位分析绿色供应链效率变化。
研究发现,中国的物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水平在过去十年里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地区差异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有些地区和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有很多地区和企业面临挑战和困境。
本文整理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物流业绿色供应链相关投入产出指标,构建非期望超效率SBM-DEA模型,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条件下,对绿色供应链效率值进行测算,绘制出绿色供应链效率变化趋势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11-2021年的十年间,绿色供应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增长趋势,2011-2015年呈现下降趋势,2016-2021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区域绿色供应链发展经历了转型期。这一变化可以部分归因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激励企业加大对绿色供应链的投入和转型。同时,企业意识的增强和市场需求的转变也推动了绿色供应链效率的改善,企业逐渐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科技创新的应用为绿色供应链提供了更多可能,降低了能耗和排放,推动了绿色供应链效率的提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加速了绿色供应链发展的转型速度。历年均值从2011年的0.445增长为2021年的0.661,表明区域绿色供应链发展转型速度加快,各区域重视物流业供应链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表2展示了详细的各区域绿色供应链效率值变化,从中可知,2011-2021年各地区绿色供应链效率的整体变化趋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地区的绿色供应链效率值呈现出显著提高的趋势,如广东、河北、山东和辽宁等地的绿色供应链效率整体水平较高,期末效率水平大于1,且呈明显提升趋势。而国家西部地区如青海、新疆和宁夏等地区的绿色供应链效率相对较低,且变化不大,这表明这些地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仍面临一定的挑战,物流运营成本高、碳排放量高都会造成效率值降低且提升速度缓慢。
总体来看,中国物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在过去十年里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不平衡发展特征。发达地区的绿色供应链效率普遍较高,且整体有明显提升,而相对落后地区的绿色供应链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变化不大。因此,需要及时调整投入指标,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投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绿色供应链发展,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升其绿色供应链效率,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为更深入分析绿色供应链效率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结果,分析各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排除DEA模型自身的局限性,采用M指数分析对30个省份的物流绿色供应链效率值进行M指数分解,分析其动态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规模效率(SEC)、纯技术效率(PEC)与技术进步(TEC)之间的关系。首先对30个省份的M指数以及分解指数情况进行展示(见表3)。
根据表3结果可知,研究期间,30个省份M指数均值除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和天津小于1,其余25个省份绿色供应链效率M指数均大于1,区域整体绿色供应链效率发展较好,大部分省份M指数接近于1.1,在其附近波动变化,表明大多数省份绿色供应链效率处于不断上升趋势,M值小于1的省份无限接近于1,研究期间效率水平不断提升。
区域整体绿色供应链M指数平均值1.037(见表4),年平均增长率1.7%,规模效率均值为0.995,年均增长率0.14%,纯技术效率均值为1.018,年均增长率为0.23%,技术进步指数均值为1.035,年均增长率为2.2%。表明区域绿色供应链效率均值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指数的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反映了这些地区在绿色供应链发展中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创新的管理方法和高效的资源利用,表明30个省份在精细化管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技术进步的提升使得企业和组织能够改进其生产和管理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影响,并实现绿色供应链的目标。另一方面,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增长率相对较低,意味着在我国30个省份范围内,仍然存在一些规模扩大和技术革新的空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推动区域绿色供应链的进一步发展和效率提高。
图2描绘M指数以及分解情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由图2可知,30个省份M指数呈现“上升-下降-上升”波动变化的趋势,并在期末M指数达到最大值。且M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表明绿色供应链效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与上文初步分析结果相吻合。绿色供应链转型中,绿色技术进步大幅度影响绿色供应链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规模效率SEC变化幅度较小,且2016年之后呈现递减趋势,表明规模效率是影响M指数降低的重要因素,影响供应链绿色转型,因此要重点关注区域绿色供应链的规模效率提升。观察表3,30个省份M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都大于1的省份有安徽、福建、河北、河南、江苏、辽宁、山西、四川、浙江等地,表明这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影响,其中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相对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等因素影响造成的。
实施区域差异化策略,优化资源配置。针对地区差异和不平衡发展的特征,追踪绿色供应链效率发展缓慢区域的情况,采取区域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充分挖掘不同省份间的发展潜力。如针对中西部省份实施重点支持政策,以鼓励和促进其绿色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加大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从而实现区域间绿色供应链效率的平衡发展。针对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下,提升规模效率的影响,发挥区域优势,扩大规模效应,带动效率提升弱的区域共同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与推广,优化绿色供应链要素使用率。随着物流业供应链绿色转型升级,原有物流基础不能满足供应链转型升级需求,且绿色供应链效率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较大,低碳排放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供应链环节降低碳排放,减少非期望产出。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绿色物流技术,特别是针对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区,加大技术创新与推广力度。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绿色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投入和支持,定期对投入要素进行评价分析,减少浪费和冗余,提升绿色供应链效率。
跨区域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效率高的省份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绿色供应链低效率区域的稳定发展。东部地区部分省份在绿色供应链效率、M指数和分解指数方面表现较优,加强东部和中部部分地区与其他中西部省份的跨区域合作与经验交流,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传播与分享,以帮助中西部地区提升绿色供应链效率,促进全国范围内物流业绿色转型升级。